11月11日、1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姬翔、王永磊两位先生进驻良博讲堂,分别开展“石话石说——从地质考古解析良渚遗址”、“百工云集——良渚古城钟家港考古”主题讲座。
201811270323224.jpg)
(姬翔老师讲座现场)
地质考古是一门通过研究土壤与岩石,解决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水系变迁、物质来源、生产方式、工程工艺等问题的学科。全新世以来,在距今7000至4300年前,良渚遗址环境中,水域面积和高度逐渐出现缩小和降低的趋势,良渚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5300年左右出现并快速发展,4300年之后,本地区水位再次升高,良渚文化衰落。姬翔老师将良渚先民对石器的使用归结为“以石为基”“以石为器”“以石为礼”三块主题,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古城铺垫石主要采自于古城南北两座山脉中。良渚石器种类多样,岩性丰富,但广泛出土于古城周围的石器,其大多数用料,却在古城周围800平方公里范围内,并未发现。对此,姬翔老师提出“一般我们认为古人获取资源的方式,都是就地取材。然而,这次调查结果,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这样的论断。需要思考,就地取材的‘地’的范围,到底是怎样的?亦或者说,当时取料、加工成坯、磨制成器这样的操作流程是否已经形成了贸易产业链?想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更深入的工作……”
201811270323490.jpg)
(王永磊老师讲座现场)
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对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钟家港古河道、姜家山、池中寺进行了发掘,结合勘探工作,对古城内功能分区和河网布局有了深入认识。王永磊老师介绍了钟家港河道的发掘经过,尤其对河道中段人工台地(大莫角山东侧)横向截断古河道的情况及堆积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对此遗迹现象,也引发现场观众对此台地功能的热烈交流和讨论。钟家港考古意义重大,使我们认识到良渚古城城内二级台地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区和生活居住区,这些作坊可能是亦工亦居的家庭作坊,至今,外郭以内未发现稻田遗址,说明了良渚文化时期城乡分野的现象,同时河道内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人类骨骼、人工遗迹与遗物,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1月两场讲座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12月,精彩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