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2019年元旦假期,良渚博物院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闫凯凯、朱雪菲两位老师进驻良博讲堂,于12月30日、1月1日分别开展“江河对弈——大汶口与良渚”、“江山北望、华叶丛生——庙底沟的锦绣世界”主题讲座,详细地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
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东至大海,西到河南东部、淮阳一带,北至河北中部,南至淮河北部,遗址数量在500处以上。自1952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发掘以来,不同时期相继收获重大的考古成果。近些年,随着焦家、尧王城、大汶口遗址的再次发掘,一大批新的考古材料被发现,夯土墙、壕沟、墓葬、房址、陶窑等,为重新认识大汶口的文化面貌及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帮助。大汶口先民主要种植粟、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普遍饲养猪、狗、牛。彩陶较为发达,晚期出现白陶,种类与良渚文化类似,造型上却相差甚远。王因遗址、北阡遗址出现的同性合葬墓、二次合葬墓与良渚文化的单人仰身直身葬形成鲜明对比。整体而言,尽管大汶口与良渚隔着江海相望,但文化交流密切,相互交融,分别代表了黄河、长江史前的璀璨文明。大汶口之后,演变为龙山文化,这一时期,社会复杂化更进一步,城址数量增加,陶器烧制技艺提升,出现了以蛋壳陶为代表的高超手工艺制品。闫老师讲到“对于大汶口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我们期待更多的考古材料,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大汶口文化。同时引许宏老师的话语,分享与在座诸位‘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庙底沟文化,一个良渚王国之前的中原世界。弧边三角与圆点的组合,在一件件精美的陶器上,勾绘出绚烂的“花朵世界”,推动起史前艺术的浪潮。底沟文化得名于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分布在以陕晋豫交界为核心的黄河中上游地区,距今约6500-5500年,庙底沟先民多居住于半地穴式的房屋,重唇口小口尖底瓶和彩陶,是该文化属性判定最显著的特征。朱老师详细介绍了庙底沟彩陶风格及图案的特征,并比对了其他文化中出现的彩陶特点,不仅如此,还幽默地引出了某餐饮业LOGO与庙底沟文化的联系,令在场听众恍然大悟、笑语不断。朱老师对庙底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提炼:“整个黄河中上游为庙底沟文化所完全覆盖后,彩陶面貌趋于统一,其所覆盖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最初的‘华夏’。当然,彩陶艺术风貌的统一只是当时文化趋同的一个方面。其表现出的,是审美趣味的统一和精神领域所受的同一种规范。而这种规范,则意味着‘古礼’的诞生”。

良博讲堂“良渚遗址背后的Ta”专题讲座至此告一段落。2019年的农历新年后,良博讲堂将开设新的系列主题,请大家持续关注,在此预祝新年“猪”事大顺、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