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于10月1日、7日、14日分别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明辉、宋姝、武欣等青年考古才俊,走进良博讲堂,为公众开展专题讲座。
北纬三十度,一个神奇的地带,旧大陆在这条纬度线上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陈明辉老师以苏美尔、古埃及、哈拉帕文明考古出土材料为主线,深入介绍了各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各自特征,与良渚文明进行比照,此外,南美洲的卡拉尔文明、爱琴海地区的基克拉迪文明也令人不住惊叹。良渚时代的中国是本次讲座的另一重点,中国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史前各文化区系不同的发展、演变之路,裴李岗、庙底沟、凌家滩、屈家岭、大汶口等文化丰富的物质遗存,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区域先民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文化艺术与宗教信仰,再现了精彩多样的古代中国。最后,陈老师就“文明与国家”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表达了对“探讨良渚一类史前时期早期国家形成”相关问题研究的期待。

动物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所需的优良蛋白质,还能为人类提供皮毛、骨骼、畜力等资源,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宋姝老师分享了她在良渚遗址的动物考古工作,详尽地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任务、工作原理与实验室研究方法,对良渚古城区域最新发现的猕猴头骨、水獭遗骨、黄斑巨鳖腹甲残片,以及钟家港河道中发现的人骨肢解痕迹等进行了释读,全面复原了良渚时期的动物群体面貌,解析了良渚先民与动物的经济、文化关系。

良渚遗址的植物遗存内容丰富,小到各类瓜果果核,大到二十余米的木质构件。植硅体、淀粉、孢粉是研究植物种属的基础,武欣老师介绍了本学科的工作原理,重点对近年发现的池中寺仓储区的炭化稻米贮存量估算方法,进行了说明。浙江先民食用水稻的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多年前的上山文化,那时候已存在粳米与籼米,但籼米在水稻演化过程中一直不占主流地位。宁波大榭遗址盐灶群的发现,对于研究良渚先民制盐工艺有很大帮助,加之桃、李、杏、葡萄、乌蔹梅、柿子、梅子等标本的发现,五千年前的佳肴美味,在武老师的解读下,令人向往。

“良博讲堂”旨在服务社会公众,传递考古与研究的前沿信息。专家、学者们不定期进驻良博讲堂,分享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十月开设以来,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较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