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作来自余杭区良渚第一小学
目前展出于良渚博物院水庭院
“良渚童huà——儿童小画展”
在这些画作中
展示的是小朋友们眼中的良渚生活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画作
其中可是知识点满满!
前几期
我们已经跟随小朋友的画作
了解了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
如何耕作、捕鱼、打猎、烹饪
今天就让我们来瞧瞧
他们是如何织布制衣的吧!
01
苎麻织布
良渚人的衣柜可不单调!
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服饰已相当讲究,而且在御寒、遮羞、装饰等实用功能之外,还成了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之一。在晚于良渚文化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过一些细麻绳、麻线和麻布遗存,原料为苎麻纤维。浙江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盖钮上残留有麻布印痕,则可作为良渚人身着“麻衣”的证据之一。

带麻布纹印痕陶器盖
02
纺轮织机
先进的工艺展示着智慧!
良渚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于织物的纺轮,这些纺轮分为石纺轮、陶纺轮和更加高级的玉纺轮,可以显示出墓主人的阶层。

玉纺轮

陶纺轮(上)、石纺轮(下)
在玉纺轮出土的墓葬里还发现了玉纺织机端饰,证明了良渚先民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就已经使用织布机织布了。更特别的是,这些纺织器只出现在女性墓葬里,代表着纺织业在良渚由女性主要负责,玉纺织器的出现甚至可能代表着这一行业由女性贵族管理。

03
穿针引线
裁缝手里当然少不了缝衣针!
良渚文化时期,“缝纫技术”已相当进步,浙江余杭庙前遗址、卞家山遗址与宁波慈湖等良渚文化遗址中都出土过骨针。庙前遗址里的骨针是长条形,两端磨尖,长6.4厘米。慈湖遗址发现的骨针,残长9厘米,针体直径0.4厘米,一头有一小针眼。
在晚于良渚文化的浙江湖州的钱山漾遗址出土有不少的丝线和麻线,丝线和麻线除用于织布、缚物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地缝纫衣物。另外各遗址常有发现的锋利小石刀片,则可用于皮革和布匹的裁剪。

良渚文化庙前遗址出土骨针
04
玉不离身
美美的衣服也需要玉器来装饰!
在良渚遗址反山王陵出土的玉器多达1200多件(组),其中有不少带着“牛鼻孔”,也就是说是可以缝缀在衣服上面的,其中就有非常可爱的玉鸟。在良渚先民的心目中,鸟儿可以翱翔天际,是神明的信使或者化身,在身上装饰玉鸟,可以展现自己与神明之间的关系。除了玉鸟,还有鱼、龟、蝉等玉器饰物造型。

良渚文化玉鸟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在墓葬中,胸口部位出土的一些带有“牛鼻孔”状隧孔的玉珠或者小型玉器有可能起到了“纽扣”的作用,可见良渚先民衣服的款式也多姿多彩呢!

良渚文化球形隧孔玉珠
看似天马行空的儿童画
却充满良渚文化考古发掘成果的知识点
良渚先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尘封五千年后
在儿童画中被精彩重现
这些来自良渚一小的小朋友
让我们为他(她)点个赞吧!
更多儿童画作品
欢迎来到良渚博物院
良渚童huà——儿童小画展
